出處:http://olddoc.tmu.edu.tw/chiaushin/Tai-abc-3.htm
做為一個台灣人的最重要、最後的目標是把台灣閩南語自瀕臨絕滅的邊緣救回來,不管使用哪一種標音符號都沒有關係,但是台語漢字一定要保存(要改良簡化筆劃都可以),這些為台語爭取奮鬥的人都應該受尊敬,但也希望這些人不要落入天安門下的兩種人,希望他們是較少數的第三種人,是少數但是確實其存在,他們絕不會為一時的『名或利』而爭吵,只為拯救全部台灣人的台語於瀕臨絕滅而奮鬥。
有關台語漢字的存留或廢止漢字完全羅馬化(所謂的台灣白話文)看看近鄰也沾到漢字文化影響的日本為例,自犧牲了不計其數的明治維新志士後,一百多年來儘管一直有極少數的一群人主張廢棄日本漢字和兩種假名,甚至在二次大戰戰敗後,也有著名作家志賀植哉主張全盤羅馬字化(法語),現在還繼續有極端偏激人士繼續在主張,但一百年來始終不成氣候,其原因不言自明。(註:5)
除了上面所提極少數一群人外根本就沒有人說要把日語的漢字和兩種假名(平假名和片假名)廢棄完全使用羅馬字來表達日語的主張,但是不要只看到網路上有這一種主張就以為有很多人有這一種主張,現在是網路萬能時代,即使是數億人之間的一個人的主張也可以在網路上表達出來。此外也不必常把韓國或越南廢棄漢字的例子拿出來做樣板,看看韓國的例子,誰掌握政權誰的主張就佔上風,誰能保證激情的反彈過後有回復理性的日子,實際上現在反方向的氣象正在萌生。在隔台灣海峽的中國,廢正字之後不但第二梯次的簡體字在公佈之後再取消,恢復正字之聲也不斷。(註:5、6)
至於廢漢字談何容易,中國共產黨自蘇聯的1917年十月革命後就開始企圖將華語拉丁化並廢棄漢字,其目的在於解決在蘇聯遠東的10萬華工的文盲,以解決中國大多數人的識字問題。當時在蘇聯的中國共產黨員瞿秋白、吳玉章、林伯渠、蕭三等人與蘇聯漢學家龍果夫、郭質生合作,研究並創制拉丁化新文字。瞿秋白寫成《中國拉丁式字母草案》,于1929年由莫斯科中國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出版社出版,1930年,瞿秋白又出版了《中國拉丁化字母》一書。1931年9月26日在蘇聯海參威召開的中國文字拉丁化第一次代表大會上,又通過了書面方案《中國漢字拉丁化的原則和規則》。可是,甚至在1949年中國共產黨掌握政權後,以其專制極權的行事都無法做到,只好於1956年公佈第一次簡體字,以粗製濫造的簡體字企圖暫時做為拉丁化的墊腳石,到了1977年又推出第二批,由於第二批在國內造成了巨大的混亂,落得八年後便由中國國務院下令取消了,所以現在大家爭論不休的簡體字,是指第一批的 2238 個字而已。至於「漢語拼音」,雖明知有明顯的缺點,中國挾其強權、專制及人口優勢,使國際漢語學界不得不將錯就錯,採用成漢字的標音符號。(註:7)
再說日本的漢字,當二次大戰終戰時於1946年以將來廢止漢字為前提限定漢字(叫做當用漢字)為1850字,至 1981 年不但沒有再減少反而為實際需要,將漢字公佈增加為1945字(改名常用漢字)以便日常之需要,並且將其中 1006 字訂為教育漢字,在小學六年教育中必須學的漢字,但至 2001 年不得不再增加姓名用漢字 285 字,共2230字。此外日語中,尤其在二次大戰後,用片假名表述的外來語增加過多,以致有很多日本人不知道這些詞句的意義,因此從 2003 年開始由國立國語研究所提案,調查研究將不容易被了解的片假名外來語逐漸轉換成容易了解的用詞,到 2006 年三月為止共四次提案轉換的用詞有 176 詞,查看轉換後的用詞,絕大部分是漢字,只有一兩個詞是漢字加上片假名,實際上在日本報紙上可看到的漢字達 4000~5000 字,在雜誌上可看到的則達 8000 多字,日本教育科學部根據 2005 年該部所屬文化審議委員會國語分科會漢字小委員會的報告認為因資訊技術的普及以及日益增加的漢字需要,開始著手檢討常用漢字政策,目標放在四、五年後,此外又在今年(2008)1月9日另外接受「岡」「阪」「鹿」「熊」「茨」「埼」「梨」「奈」等縣名漢字為常用漢字,可見「表意文字-漢字」的存在價值不但不會降低,而是有其實際需要。本來減少漢字的目的是難寫,沒有想到自電腦進步普及後,反而解決了難寫的問題,該委員會以2010年為目標,正在研討除了增加「常用漢字」外,以『能讀、能了解、能以電腦等資訊機器鍵入書寫出來』為基準,另增設「准常用漢字」。(註:8)